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三地上市医药第一股,百济神州千亿市值能否持续?

2022-01-27 17:47
资本星球
关注

最近几年,在医疗健康领域,高瓴可以算是最活跃的国内投资机构。

从2014年到2021年的七年间,高瓴相继投资了创新药、医疗器械、服务外包等多个领域,投资金额超过1200亿元。

在高瓴布局的医疗健康版图中,创新药是占比最高的板块。而在投资的众多创新药企业中,百济神州(以下简称“百济”)是高瓴最喜爱并一直持有的公司。

自2014年A轮起,高瓴已经参与了百济的8轮融资,是百济在中国的唯一全程投资人。最新的F13文件显示,百济也是高瓴2021年三季度美股的第一大重仓股。

在中国诸多药企中,百济可以说是一个“异类”的存在,它是国内首家实现“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也是一家长期处于巨额亏损的企业,靠“烧钱”助推企业前进的模式,让其累计亏损超过300亿元。

而为了填平亏损的“坑”,成立的11年里,百济累计获得了超过700亿元的融资,堪称医药企业中的“融资机器”。

以至于三地上市的壮举也被不少人质疑是为了“圈钱”。2021年12月15日,百济在A股科创板上市,开盘遭遇破发,当日股价下跌16.42%。

此后,百济的股价一路“跌跌”不休,截至发稿前,百济在A股市值为1575亿,距离最高点的2200亿,其市值已经蒸发了625亿左右。

创新药光环下,三地投资者支持中,百济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千亿市值又能否持续?

1、科学与商业的结合

百济的创业故事,是典型的“科学家+商人”模式,主要由两位创始人王晓东和欧雷强共同开启。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河南新乡,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后前往美国留学,拿下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并师从两位诺奖得主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5年,32岁的王晓东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开始从事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在此期间,王晓东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对癌症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王晓冬应邀回到国内,创办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的职务。

次年,因为在细胞凋亡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41岁的王晓东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后首位获此殊荣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也是美国科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之一。

出身于美国匹兹堡的欧雷强履历同样十分光鲜。他从商经历丰富,早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麦肯锡担任了5年的商业顾问。这段工作经历让他和中国企业有了广泛接触,对中国有了深刻的了解。

2005年,欧雷强在北京成立了从事医药研发外包(CRO)的保诺科技公司,这家公司就在王晓东创办的北生所附近,直线距离不足3公里。

2009年,罗氏制药以每股95美元,总计46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美国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基因泰克44%股份,加上之前拥有的56%的股份,罗氏将整个基因泰克收入帐下。这也让欧雷强十分心动,看到生物医药行业广阔的前景。

2010年,经朋友介绍,王晓东和欧雷强在美国旧金山的一次聚会上结识。此后,在两人多次长谈后,最终决定创办一家中国版的“基因泰克”。

2010年12月,王晓东和欧雷强共同创办的“百济神州”在北京市昌平区成立,公司名释义为“百创新药,济世惠民”。而英文名称Beigene,直译就是“北京基因泰克”。

在新公司里,王晓东和欧雷强利用各自所长,分工明确。身为科学家的王晓东,专注于肿瘤靶向和免疫治疗技术,而擅长商业的欧雷强则负责公司的市场和运营,一对黄金搭档就此开启创业征程。

三地上市医药第一股,百济神州千亿市值能否持续?

王晓东和欧雷强,图源:百济神州官网

创建之初,百济就确定了“高举高打”的战略。无论是研发方向,团队组建,还是实验仪器配置,百济均拉到了满格。

业务方向上,百济没有选择更为轻松的仿制药,而是直接切入难度最高、研发风险最大、竞争最激烈的肿瘤药物研发领域,采取靶向和免疫疗法双管齐下策略,同时布局10多个新药同步研发。

硬件配置上,百济投入上亿元,按照国际标准购置了一批全球最好的设备仪器,组建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

团队组建上,为延揽更多优秀研发管理人员,百济不惜花重金从辉瑞、强生等跨国巨头中挖来骨干力量。

为了让研发路走得更顺畅,在王晓东的带领下,百济还组建了科学顾问委员会,团队成员不乏美国国家科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其中至少有两位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候选人。

接近“顶配”的配套,也让百济迅速获得了回报。2013年,德国老牌制药巨头默克出资4.65亿美元,买下百济研发的两个靶向型药物BGB-283和BGB-290海外市场的研发和销售权。这笔交易不仅震动了当时整个中国医药行业,还创造了我国新药研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截至2021年11月4日,百济的商业化产品及临床阶段候选药物共有48款。其中,3 款自主研发药物正在上市销售,8款自主研发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在研阶段,37款处于临床或商业化阶段的合作产品。

2、“烧钱”换得发展

尽管百济的发展相当迅猛,但是自成立至今,百济从未盈利,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招股书显示,2018年以来,百济亏损分别为47.4亿元、69.1亿元、113.8亿元,2021年上半年为24.9亿元,共亏掉了255亿元。截至 2021年6月30日,百济累计未分配利润为-300.76亿元。

一般来讲,创新药企前期亏损属正常现象。因为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商业化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等价回报。医药圈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个新药的上市,需要十年十亿美元。”

但是和同行比起来,百济“烧钱”搞研发是造成其亏损的主要原因,也让其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以2020年为例,这一年百济的研发费用为89.43亿元,位居国内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之首。同期,研发费用排名第二的恒瑞医药为49.89亿元,同样是创新药明星企业的信达生物为18.51亿元,君实生物为17.98亿元。

百济的研发费用几乎是恒瑞医药的2倍,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的5倍。高额的研发投入,让百济获得了医药界“研发一哥”的称号。

三地上市医药第一股,百济神州千亿市值能否持续?

2020年研发费用排名20的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图源:Insight

对于百济研发投入高的问题,早在2019年,就有香港做空机构指控百济存在研发人员开支畸高、伪造营收等行为,“该公司要么存在极度浪费的行为,要么就是虚报开支”。

针对指控,百济回应称,做空机构报告失实、毫无依据且具误导性,“旨在对百济神州股价造成负面影响,从而满足做空机构的私利。报告中的指控为公然造假。”

百济总裁吴晓滨曾对研发投入高作出解释,“烧钱”大部分都用在临床上了,之所以研发支出比国内同行高很多,主要是临床试验做得多,且不仅在中国做,还在全球范围做。

高速“烧钱”模式,也倒逼公司走向高速“融资”路线。

2016年初,百济神州逆势登陆纳斯达克,募资1.58亿美元。2018年,港交所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百济神州又顺势登陆港股,IPO募资9.02亿美元。

2021年,百济神州成功登陆科创板,IPO募资超过200亿元,创下了科创板开板以来生物医药公司最高募资数额。

至此,百济也成为全球首家在美股、港股以及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

截至目前,百济的融资已经累计超过700亿元。有业内人士这样评论:百济神州到目前为止的融资额,相当于A股医药板块386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的两倍。

高配的专家团队,“烧钱”式的研发,超强的融资能力,三地上市……一切都显示着百济的与众不同,甚至有人将百济称为中国药企中的“异类”,以致于有业内人士如此调侃:“医药领域的宇宙尽头就在百济神州。”

3、创新药的未来

虽属异类,但百济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

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内创新药企业迎来新机遇,随之而来的是资本纷纷入局,以及大量国外科学家和海归人才的相继回流。

如今,中国创新药专利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在第二梯队里超过了英日德传统的制药大国,创新生态已初显规模。

不过,过去的一年,在医保控费和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下,仅定位于中国市场的创新药,很难获得高定价和丰厚回报。

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的前景则要乐观许多。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元,而在全球市场,这一数字超过9000亿美元(约5.85万亿元人民币)。

目前,中国处方药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不高,还有很大的市场可以开发。出海,正在成为本土创新药企的未来。

三地上市医药第一股,百济神州千亿市值能否持续?

图源:百济神州官网

得益于创始团队的国际化背景,百济自成立之初,其自身定位就是“在全球两个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国和美国建立商业化平台,以及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高质量生产能力。”

百济不仅与百时美施贵宝、安进和诺华等多家国际制药巨头达成全球战略合作,还是在海外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中国药企,其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超过95项临床试验,临床项目遍布美国、欧洲、澳洲和亚洲的日、韩等国。

2019年,百济自主研发的抗癌新药BTK抑制剂百悦泽,获得美国FDA批准成功上市,实现了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的突破”,被外媒称赞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名片”。如今百悦泽已经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中外医药公司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国内、国际医药市场将会成为常态。对于本土创新药来说,走国际化道路,也是未来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药企的研发实力和能否与跨国药企开展合作,也成为投资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过,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生物医药企业前期的烧钱可以理解,但到后期,资本的关注点终要回归到营收和利润上,长期的持续亏损,可能会影响资本市场的耐心。

在登陆A股之初,就有相关人士质疑,百济在美股和港股圈钱还不够,又要来科创板了。

而自登陆科创板后,百济的股价一路下跌,正是投资者缺乏信心的表现。未来一段时间内,百济如果不能把研究成果转换为实际的利润,填补亏损的黑洞,恐怕仍难满足投资者的期待。

(作者 | 叶寒)

       原文标题 : 三地上市医药第一股,百济神州千亿市值能否持续?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