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华大基因的“半衰期” 业绩乍起难掩颓唐之陋

2020-08-05 10:50
多肽链
关注

一边是上半年业绩大涨7倍的好消息,一边是子公司被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列入实体清单的坏消息。

华大基因(300676.SZ)总有一种“魔力”,让自己频陷舆论漩涡而仍被市场关注。

自华大基因2017年上市以来,一直都让自己处于舆论浪尖。关联交易过多、股权质押过高、内部管理不规范……诸如此类的“标签”,都深深烙在华大基因的身上,难以去掉。

在国内,无论是行业地位抑或是市场地位,华大基因都毋庸置疑地稳坐行业“龙头”宝座。公司被称为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黄埔军校”,不少从华大基因离职的员工都选择创业,并且或多或少都与华大基因成为“竞争对手”。其中,最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贝瑞基因(000710.SZ)和诺禾致源。

2018年,华大基因排名全球TOP10顶尖基因测序公司的第三名,仅次于ILLUMINA和Thermo Fisher。正因如此,华大基因也被称为“全球基因测序龙头”。

问题也随之而来,有投资者提出质疑,既然华大基因号称是全球基因测序龙头为何营收才是ILLUMINA的1/8?为何公司总是陷于舆论漩涡,华大基因到底是做错了什么?

壹|疫情带来的业绩“逆袭”

华大基因在上市之初,就因“小财报大市值”而引起市场的关注。

上市后的首份年报相对“养眼”。彼时,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为20.96亿元,同比增长22.44%;归母净利润为3.98亿元,同比增长19.66%。

华大基因登陆A股四个月的时间,在2017年11月14日,盘中市值突破千亿,股价从发行价累计涨幅超17倍,仅次于茅台。

可上市一年的时间,其市值便开始持续性缩水,徘徊在300亿元左右。其中,在2018年10月19日公司的股价和市值跌入谷底,仅为203亿元。

自此以后,华大基因的股价犹如“过山车”、市值频频打折,业绩更是难言乐观。

根据公司的年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期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0.96亿元、25.36亿元和28亿元, 22.44%、21.04%和10.4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8亿元、3.87亿元和2.76亿元,同比增长19.66%、下滑2.88%和下滑28.53%。

华大基因的“半衰期” 业绩乍起难掩颓唐之陋

当前,基因检测的应用场景领域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科研级、临床级和消费级。科研级面向科研机构、药企、高等院校等;消费级面向大众消费者,包括皮肤检测等;临床级的商业价最大,主要用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单基因遗传病检测等。

这些年,虽然基因检测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但是临床基因检测仍然存在着受众面小、价格昂贵的痛点,使得不少人望而却步。恰恰华大基因就是靠基因检测来盈利的上市公司,尽管已是行业龙头,但其业绩却始终难以令投资者乐观。

有投资者在深交所互动易上追问华大基因,“公司以前业绩不理想,但还勉强可看,谁知近几年越来越差。请问,你们有没有扭转局势的好措施?如有,请具体介绍一下。我们投资者心急如焚!”

华大基因针对业绩持续下滑,作出“高大上”的回应:强调公司是一家有着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愿景的公司,而不是强调它们会用优秀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来回馈它们的投资者。

然而,一场疫情的爆发,使得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的需求量大增,也让率先研发出试剂盒的华大基因在抗疫中拔得头筹。而随着疫情还海外的蔓延,也给了华大基因“海外淘金”的机会,从而使得公司的业绩实现“逆袭”。

日前,华大基因发布2020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称,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到16.3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672.83%-723.35%。

针对此番业绩暴涨,华大基因称主要原因是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大幅增长,公司感染防控业务和精准医学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在报告期内实现了大幅增长。

还有就是政府一如既往地对公司进行补助。根据华大基因的业绩预告公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3000万元-4500万元,主要来源于政府补助和股权处置收益。

得益于业绩的增长,华大基因的股价也“触底反弹”,今年以来累计涨幅高达117.74%。其市值也从年初的275亿元涨至8月4日的692亿元。

贰|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

有两件事,让华大基因声名鹊起:一是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项目),二是第一时间破译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成功研发SARS诊断试剂盒。

目前,华大基因自称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尚无人对此提出质疑。

“一百岁不封顶,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必须做到这一点”、“我们员工中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正是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使得公司名声大噪。

但也因此华大基因给投资者留下一个“忽悠功力深厚”的印象。随后,华大基因的市场口碑便是每况愈下。在上市一周年之后,华大基因便进入“多事之秋”。

先是“举报门”,即合作伙伴实名举报华大基因在江苏省众多城市大范围与地方官员接触,愚弄主政官员,忽悠、欺诈、并涉嫌不正当接待和以赠送基因检测细胞储存服务贿赂相关官员,借官员权力影响和主导合作,套取国有资产等。

再是“癌变门”,2018年的一篇《华大癌变》在网络上疯狂传播,对华大基因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以及相关业务提出质疑。质疑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出错,未能起到筛查作用,最终导致产妇生出带有生理缺陷的婴儿且不予理赔。

随即华大基因作出回应,称相比传统唐氏筛查技术而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具有高准确性的特点,由于无创基因检测作为一项筛查技术存在假阴性的风险,为保障受检者,会为每一位受检者购买检测医疗保险。

尽管及时地作出了回应,但华大基因的口碑却已难挽回。言行无法一致,也让其在整个市场中的企业形象大打折扣。

上市之前,华大基因曾因斥巨资(1.176亿美元)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测序仪生产商、人类全基因组精准测序的创新领导者CG(Complete Genomics),在业内牛气了一把。

原本以为,收购CG之后,华大基因会加大研发投入。然而公司却将精力花在培训好相关测序员工上,并迫不及待地在全国建立了一套营销体系:全国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医检中心、研究院),并以此作为链接与当地各大医院、体检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分工合作。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期间,华大基因的销售费用从3.28亿元涨至6.19亿元。建立营销体系无可厚非,可华大基因的营销做得太彻底,使得公司不像高科技企业,而像一家营销企业。

如此过度的商业化,也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曾经汪建表示:一流的科研同时就是一流的商业,科研机构不应该商业化。反观华大基因现在的情况,再强调科研情怀的行为也不免令人啼笑皆非。

除此之外,华大基因内部管理混乱问题,也一度受到深圳证监局的关注。去年4月份,深圳证监局就指出了华大内部财务不规范的问题,要求整改。

在订单业务上,华大基因在2017年多记收入38万,多记利润32万;在项目业务上,在2017年多记收入1327万元,多记利润1244万元;而在成本端,则比同期少记。虽然绝对金额不大,但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公司财务管理混乱,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还有就是华大基因的一个“根深蒂固”、“难以扭转”的问题——关联交易。其关联交易,真的是可以用“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来形容。

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在资本市场算是常见,可能够像华大基因如此“牛气”地直接通过关联方输送利益的实属罕见。

提及关联交易,就不得不提及华大控股,这也是华大基因发生大量关联交易的“发源地”。华大基因只是华大控股证券化的一部分,华大控股(华大集团)还包括研究院、学院、学术期刊GigaScience、智造(测序仪研制)、农业、司法、健康等板块。

并且,华大控股旗下的子公司,大部分都与华大基因有着重叠或者上下游关系,尤其是测序设备这块的关联交易甚多。华大基因和兄弟公司之间有大量关联交易,华大智造的测序仪几乎完全由华大基因采购,形成了一种“自产自销”的销售模式。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期间,华大基因的第一大供应商就是关联方,其采购金额分别为3亿、6.5亿、6.4亿,占总采购额比例分别为34.81%、45.83%、50.31%。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关联方采购金额远高于归母净利润。

2019年华大基因的关联交易总额为7.19亿元,其中采购类关联交易金额为6.57亿元,销售类关联交易金额为6092万元。

并且,华大基因甚至还预测了其2020年关联交易总额不超过6.37亿元,其中采购类关联交易金额为4.98亿元,销售类关联交易金额为2亿元。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医疗科技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