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捷达”品牌开辟了合资企业中方主导的先河

2019-03-05 11:34
吴声汽车
关注

文 | 吴迎秋

2月26日,一汽-大众正式发布第三品牌“捷达”,新品牌的发布随即引起媒体的议论纷纷。当舆论的焦点完全放在对新品牌在产品细节、市场销售、竞品分析这些常规层面的考量时,寰球汽车董事长兼CEO吴迎秋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捷达品牌的成立恰恰是中方主导合资品牌发展的一次先河”。

根据大众发布的第三品牌的建设规划显示,“捷达”品牌未来产品将由德方负责主导设计与研发,由一汽大众负责生产和销售。目前,新品牌的生产和营销体系已基本搭建完成,并将在一汽-大众成都工厂投产,资料显示捷达品牌所在的成都生产基地将初步形成A级SUV、三厢轿车共计30万辆的生产能力。伴随该品牌的成立,在基于股比放开的大背景下,预示着由中国企业主导合资品牌的建设将达到一个全新高度。

1994年,国家发改委就中国汽车产业政策明确提出“整车企业在华合资项目中外资资本不得超过50%”,这一限制政策一直影响至今,虽然名义上被称之为对等的合资方式,且合资双方将股比约定在50:50的权重分配,但在落实到具体合作的推进上,中方对于合资品牌的主导作用一直被视作软肋。基于这一情况吴迎秋指出:“过去的合资方式下,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品牌的归属都无一例外地掌握在外方的手中,中国企业在其中仅仅是扮演了‘拿来主义’的角色”。

至于为何中国品牌一直没能在主动权上突破这一阻碍,吴迎秋说:中方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这样的尴尬境况,也尽可能的为自身权益而努力争取过。只不过有的企业做得好一些,有的企业见效不大,但是11年前的上海大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据了解,2008年6月,一台完全由中方主导研发的战略产品“朗逸”成功下线,作为真正意义上为中国消费者打造的家轿产品,朗逸的推出赢得市场充分的认可与肯定,时至今日朗逸仍旧作为上汽大众销量增长的有力保障,被外界称之为“朗逸现象”。

吴迎秋认为,朗逸的成功是中方主导产品研发的一次进步,对于真正意义上去主导品牌,中国企业的履历几乎还是空白的。如今,捷达品牌成立,中方最大限度地掌握了品牌主导权,也由此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品牌合资发展上基于原有的基础实现又一次巨大的跨越。

据了解,以一汽-大众曾经的一款热销产品“捷达”来命名新品牌,既预示了一汽-大众产品对于市场发展的深远影响,也意味新品牌将继续传承德国大众品牌的精良制造技术。至于全新品牌的归属问题上,在他来看:虽然捷达品牌隶属于大众集团13个品牌下的子品牌,但从现在情况出发,捷达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更多是由一汽-大众来主导的,未来这个品牌也将属于一汽-大众,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2018年4月,有关政府明确提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并将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官宣”,并指出通过5年过渡期后,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外资股比限制。

一时间合资企业权益分配与合资关系的稳定与否成为行业内外所共同担忧的问题。在吴迎秋看来:“如果中国企业在原有合资关系上无法在技术、品牌等多个关键环节拥有更多话语权,那么这样的合资关系是否还能维持下去,就有着太多的危险,但捷达品牌的出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思路”。

据了解,一汽-大众目前已积累在整车量产方面近几十年的制造经验,其成都工厂也成为大众品牌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生产基地,因此捷达品牌在生产制造端拥有稳定的技术保障。

而对于大众品牌的整体发展而言,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成立捷达品牌是双方母公司基于现实情况所考虑到的必然结果,吴迎秋指出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下,传统企业必须依靠已有的存量来实现规模化和效益双协同的发展。

-THE END-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