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日本产业政策研究笔记:作为试点的满洲计划统制经济

第一篇 | 密涅瓦的鸱鸺在薄暮中起飞

第六章 作为试点的满洲计划统制经济(下)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至1932年,苏联为摆脱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大规模有计划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进行经济建设,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初步建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红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和军事指挥能力、各兵种协同能力不足以保卫社会主义苏联。

为使苏联成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西方有的媒体认为“苏联的五年计划是红色梦想家的空想”。

这个人类历史上首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面临巨大的困难。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年,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了,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全球,袭击了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难,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苏联利用西方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技术人员和资金,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

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是以当时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美国钢铁公司的格里工厂为模型设计的。苏联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技术专家,于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尔基汽车厂是30年代初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援建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是整套建于美国,再拆运至苏联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厂设备是德国和美国制造的,并由美国人担任建设总工程师。在飞机和发动机的生产方面,美国供应苏联飞机或飞机附件,并给予技术援助。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至50%左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激励起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全国工厂开展了声势浩大、持续深入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斗,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

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新兴的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岸信介接触到苏联的五年经济计划时大为振动,惊呼“当我初次接触计划经济之时,确实感受到一定冲击,这是与我国现在推行的自由经济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先设定目标,再努力去完成,这种思维方式我感到莫大的威胁”。

1930年,岸信介又在临时产业审议会的答询报告中强调了实行统制经济的必要性:“鉴于我国产业界目前处于极端无政府状态,当务之急是彻底贯彻此次企业统制。为实现对重要产业的统制,应当制定有关一般产业统制的法律。”河合良成认为,日本应采用德国希特勒所推行的资本主义统制经济,并提出要设置“经济参谋本部”,还主张国家每年要制定出生产力统制表,根据统制表对国内生产力实施适度统制。

汤岗子会议

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与大规模的农业移民的开拓政策,以及后来的北部边境振兴政策,合称为三大国策。

首先提倡满洲产业开发计划的是关东军参谋后转任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的石原莞尔大佐,从其初次提出“应从军事中心的国防,转向增进国家实力的国防”的转变方针主张以后,制定了满洲产业开发计划的。近代军备的增强,如无国家经济实力做后盾,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石原大佐如此强调以增进日本国家实力为基础巩固国防的重要性,原因是看到经过五年计划,苏联的国家实力显著增强,也不断加大在远东的军事部署。自1935年1月发生诺门坎事件以来,满苏、满蒙的边境纠纷,经常不断发生。

诺门坎战役,日军23师团主力几乎全部被歼,伤亡2万人左右(原来报道说5万人)。而苏联原来报道损失6000人,后来解密的伤亡数字是25000人。第23师团是个“警戒师团”,主要负责满蒙边境巡逻执勤任务,在诺门坎战役之前的一个月,才开始进行野外战术训练。关东军在诺门坎吃了亏后,准备把驻在中国青岛的第5师团,河南的第14师团,以及第2、第4、第7师团调过来,与苏军决一死战。但被日军大本营制止了。

相比打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虽然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但国军损失惨重,70多万的兵力损失了30万,日军30万兵力,仅死伤4万。

但是,关东军还是低估了苏军的实力,特别是在完成五年计划之后,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有完备的空军、海军和装甲部队,整体国力和武装力量稳居世界前列。关东军不能不有所忌惮。

诺门坎战役是一场日军试探性的进攻,日军的一贯作风是:如果对手没有大规模反抗,那么试探性进攻就会变成正式进攻,这个招数日军在中国战场屡屡得手,但日军没想到的是,战争一开打,苏军立刻投入了大量军队,而且坦克、飞机齐上阵,就是要用一场战役打消日军挑衅的念头。据说苏军消耗的弹药量相当于半个斯大林格勒大反攻的弹药量,达到8万吨。日军各种物资消耗才2000吨不到。

石原大佐下令组成以原满铁(经济调查会)参事宫崎正义为负责人的日满财政经济研究会制定增强国力计划的具体方案,并于1936年7月向陆军省提出建议,希望“为了对苏作战,应迅速开发日满、华北范限内的持久作战所需要的产业,特别是在满洲,坚决迅速地进行开发”,并将所谓宫崎方案,分发给陆军省、关东军及鲇川义介和池田成彬等征求意见。

“宫崎机关”在1936年2月向参谋本部提出的“以军费为中心的帝国将来的财政目标”,和了实现这个财政目标所需要的《昭和12年度(1937年)之后五年间帝国岁入岁出计划(紧急实施国策大纲)》。在这个大纲中,宫崎机关提出了一个日本本土占七成,满洲占三成的军事工业扩充计划。1936年9月又完成了《满洲军需产业建设扩充计划》,11月完成了《帝国军需产业扩充计划》。

宮崎将共计划草案广泛地分发给陆军省、关东军和政府、财界的首脑。宫崎为首的研究会还对军部明确建议,为了对苏作战,以日本、伪满和华北为范围,急速开发持久战争所必需的产业,特别在伪满洲国应坚决而迅速地进行开发。在这种论调鼓吹下,日本陆军与关东军研究、炮制了《满洲开发方策纲要》,并于八月三日指示关东军:对伪满洲的要求事项,应以本纲要为基础。于是关东军司令部于同月上日确定了《满洲国第二期经济建设要钢》。该《要纲》的方针是,“满洲囻第二期经济建设,以一九四零、四一年为目标。随着日本在满兵力的充实和增强,在期望实现日满共伺防卫上必需的各种设施的同时,……关于国防上需要的产业,目标是:一且有事时,大陆的军需得以自给自足,……便于在满洲开发而又需要的产业,尽量在满洲发展。特别要集中力量开发铁、煤、石油、电力等基础产业。”

要实现如此庞大的计划,就必须有资金、技术和良好的经营作保证。然而当时伪满的实际情况远远满足不了关东军的要求。伪满初期,关东军与满铁采取一业一社的统制经济方式,由满铁垄断了伪满经济。日本财阀资本对东北的投入也大都是通过满铁的孔道实现的。但是,由于满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铁道事业上,缺少开发重工业的技术,在资金上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因此,产业开发计划的担当者,只能从满铁以外去寻找。于是,关东军把目标瞄向了日本新兴财阀。其原因是新兴财阀所经营的事业大都是与军需生产相关的重化学工业,他们从战争中崛起成为暴发户,与军部的关系十分密切。

1936年9月,关东军、满洲政府和满铁的有关人员,集中到汤岗子温泉召开重要会议,制定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的先行基本方案,这就是所谓的汤岗子会议。

汤岗子温泉引位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以南7.5公里,据海城县志记载,温泉在唐代贞观十八年即被发现,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至此“坐汤”(沐浴)。辽、金时在此设汤池县,古时称温泉为“汤”,县以泉而得名。金太宗也曾来这里“坐汤”。本世纪二十年代,张作霖在此建“龙泉别墅”设有大小浴池多处。日本人也在这里修建了“对翠阁”旅馆,设“龙宫温泉”。温泉水中含有20多种矿物元素,对各种关节炎、战伤后遗症、多种老年病,都具有很好的理疗价值。

参加汤岗子会议的人员

关东军方面一一秋永月三参谋、国分新七郎参谋

满洲政府方面

总务厅一一松田令辅计划处长

财政部一一星野直树总务司长、田中恭理财司长

实业部一一松岛鉴农务司长、椎名悦三郎临时产业调查局调查部长、津田广工务科长、高津彦次事务官

满铁产业部一一世良正一次长、奥村慎次次长、押川一郎、酒家彦太郎、南乡龙音。

会议由星野司长主持。

会议以试行方案为参考,持续三天三夜,闭门不出,就钢铁、煤炭、农业等,进行分组全体讨论,最后制定一个产业开发计划基本方案。最初由关东军提出的参考试行方案中,关于钢铁、煤炭、铝等重工业物资,车辆、汽车、飞机等军需制品,米、麦、饲料等重要农产品等约20种生产,都订出五年后的生产能力指标及各年度末的生产能力。

此次会议对计划的必要性取得共识,也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以前也曾制定过一些生产计划,成立过各种各样的会社,但是,究竟应该有多大的规模,其紧急实施的程度如何,并没有一个综合的计划和统一的标准,以确定这些问题。经过这次会议后,可在一个综合计划统率之下进行,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

(二)分别制定计划和推进事业的满洲政府和满铁方面,在这次会议上,结成为一体制定方案,形成今后可以共同推进事业的态势。

(三)成为问题的是,即使能建成如此巨大的生产设备,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加以消化。担心如果生产过剩,是否会招致开工不足或停产的问题。

当时,正值日本九州的煤矿业者,要求把抚顺煤的年进口量从300万吨减至2000吨。因此,会议加上一条,即如果造成不得不缩短开工的时间、日满两国应按相同的比重,缩短开工时间,并将这一条件,提交给日本方面。

其次,值得担心的是,如此庞大规模的生产所需要的机器器材、资金和劳动力的来源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器材和机器类,只要有钱,比较容易入手,也能从外国买进来,劳动力也有余力,不必太担心,问题是资金。

根据上述试行方案考察,所需资金大致为23亿日元,但经这次会议上研究的结果,各种事业总共需要25亿日,每年平均5亿日元,如按不同部门估算,农业和畜牧业以及移民部门,所需金额比较少,钢铁、液你燃料、煤炭、轻金属、武器等矿工业部门,扩大生产,需要14亿日元(后变为16亿日元),占比超过半数以上。

在此以前,钢铁生产,满铁系统的昭和炼钢所,占了生产量的大部分,其它重工业部门,也多半由满铁的子公司承担生产,所以按满洲政府、满铁、民间公司的区分,满铁的承担部分占全部金额的绝对多数。为此,绝大多数人认为,满铁究竟能否筹措这么多的资金,恐怕有困难。从日本引进资金,不仅仅只靠满铁一条渠道,也可以增加其它途径,为此,各种事业所需资金,都应制定年度计划,规定增资和社债、贷款等各自所占的比重,除生产计划外,还制定了资金计划试行方案。

1936年夏季,关东军以满铁总裁松岗洋右的名义,邀请日本新兴财阀代表津田信吾、鲇川义介、森矗昶、野口尊等到满洲考察,征求对满洲产业开发的意见。

1931—1937年间,日本的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军事领域密切相关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造船、重化学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并且出现了一批与军需生产密切结合的新兴财阀,如鲇川义介的“日本产业株式会社”(日产)、野口尊的“日本窒素(氮素)”(日窒)、森矗昶的“昭和肥料—昭和电工”、大河内正敏的“理研”、中野友礼的“日本曹达(苏打,制碱)”(日曹)、中岛知久平的“中岛飞行机”。新兴财阀与老财阀都属于垄断资本家,两者相比略有不同。新兴财阀的创始人大多以技术起家。因而,新兴财阀的投资多为新兴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如重化工、机电等与军需生产紧密相关的新兴领域;与老财阀相比,新财阀在资金、市场占有率、外贸出口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所以,更加依赖于政府的扶植和军需订货,更要求向海外殖民地“拓展”;因而,这些新兴财阀与国家权力和军部势力结合得更为紧密,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外殖民扩张、军事战争的追随者。

津田信吾,日本钟渊纺绩株式会社社长、大日本纺织联合会会长,1945年曾以战犯身份被逮捕,后来被释放。

鲇川义介的《满洲现地视察报告》得到了关东军高度关注。鲇川对五年计划的意见,被称“最富有积极意义”。

鲇川认为:

1、计划的编制,只是罗列数字,各种不同资源开发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采取什么措施扩大综合的经济效益是空白点。

2、必须放弃“一业一社”的做法,采取综合的金字塔式的形式。

3、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机器和技术。

4、日本也未能进行汽车的大批量生产,还只是达到经营单位自给的程度。满洲汽车市场比日本更为狭窄,很难发展汽车工业。汽车工业需要许多零部件厂,而在满洲根本没有这样的工厂。除此之外,还必须发展相关的机械工业。

日本军方非常重视鲇川的意见,多次同鲇川商讨有关问题,其中就包括当时担任产业部次长的岸信介(岸信介与鲇川义介是同乡,还是拐弯的亲戚关系)。

但是军方一些少壮派反对鲇川的方案,认为满洲的开发不能有财阀色彩,不应让资本家插手。东条英机(时任关东军参谋长)则认为“一业一社”方针不宜改变。

在汤岗子会议上制定的五年计划基本方案,经过研讨,在同年11月1日,确定为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现地方案。星野总务长官等有关官员,立即携带方案赴东京,与陆军省、日本政府进行商谈。

然而,这个计划方案所需资金25亿日元,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个过于庞大的数字。首先,大藏省认为“满洲提出了一个出乎意外的计划”,即使奉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马场锳一藏相,也未能欣然允诺。因为25亿日元超过当时的日本财政规模(1936年度一般会计年度支出总额为24亿日元)。

大藏省认为不是一下子同意全部计划,而是根据每次的实际需要,再具体地加以确定。还需要引进外资;农林省认为不能威胁日本国内农业;商工省也有一部分人考虑与日本内地的产业关系,持反对态度,所以,取得有关各省的谅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个方案也未获内阁会议通过,所以,在每进行一项可分别履行所需手续的谅解下,使计划付请实施。

这个计划,将要付诸实施时,又进行若干修改,所需资金总额,从25亿日元增加到28.76亿日元。后来,与从1942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相对应,称之为第一个五年计划。

伪满洲国的“产业五年计划”确定后,日本陆军省也着手制定日本“重要产业五年计划”,1937年5月29日该计划要纲正式确定。这个计划要纲包括伪满洲国部分,对伪满洲国的“产业五年计划”规定的项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七?七”事变后,伪满洲国于1938年2月对“产业五年计划”所做的大幅度的修改,就是根据日本政府的要求进行的。

日本规划院以陆军省的“重要产业五年计划”为基础,制定了1938年至1941年的所谓“生产力扩充四年计划”。所以,伪满“产业五年计划”的修改,不单是经济指标的大幅度变更,而且整个计划成为日本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原来拟定“产业五年计划”时,是以“现地筹办的自给自足主义”为标榜的,修改计划则强调所谓“日满分工的适地适业主义”。这一切都说明,“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经济战时体制的建立,即国民经济的军事化,伪满洲国的经济也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日满经済一体化”口号下,完全被日本军阀拖上战争的轨道。而所谓“产业五年计划”,实质就是军事掠夺计划。

“产业五年计划”是为了推行侵略战争而制订的计划,而计划的执行又不能不受到战争形势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第二年开始扩大的五年计划,到了第三年即严重受挫。从第四年起,日本和伪满一起不得不把重点置于钢铁、煤炭、电力、液体燃料、轻金属、非铁金属等部门。鲇川等人的汽车、飞机的庞大规划落得一场空。到了计划的最后一年,更加彻底地贯彻重点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七?七”事变的长期化,1938年,又进行了大幅度地修订和扩充,所以,将这个修订的计划通常又叫做“当初计划”。

“当初计划”

据《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收录的陆军部《重要产业五年计划纲要》:

第一条方针

大致以昭和十六年(1941年)为期,有计划地发展各项重要产业。在有事之日,可由日本、满洲、中国的提携而在日满及华北获得重要资源的自给;而在平时,则由此取得国力的飞跃发展,亦可确立安定东亚的实力。

第二条要点

本计划以昭和十二年度至昭和十六年度的五年为第一期,先严密选定国防上重要产业的种类集指标,予以统制,促其实现。……

第一期计划中首先着手的有下列各重要部门:

1.军械工业

2.飞机工业

3.汽车工业

4.工作母机工业

5.钢铁工业……

其中汽车工业指标,日本为9万辆,满洲为1万辆,共10万辆。后来增加为日本26万辆,满洲4万辆,共计30万辆。(客车和货车各占一半,不包括小客车和拖拉机)(按:当时日本国内的汽车产能为3.7万辆)

建设资金:1.53亿日元,其中日本5850万日元,满洲4000万日元。

据古海忠之笔供,1938年对五年计划又进行了修改。“五年计划是根据不完全的资料仓促决定的,因此在执行的第一年(1937年)就暴露了缺陷。”

“1938年初,由产业部和总务厅企划处为中心,研究修正案。当时的产业部次长是岸信介,是日本商工省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36年主持制定了产业开发计划的大部分内容。岸信介和关东军总务长官星野直树合作完成了修改案,并与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和第四课长片仓表讨论后决定的。”

修正的重点是重工业,原计划工矿部门投资12.2亿日元,修改后提高到38.8亿日元。汽车计划年产3万辆。

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实施的第一年度,需要的资金数额比较少,满足了需要,所以从1937年起,按满洲的现地方案,开始实施。

石原莞尔(此时已经调到参谋本部)要求把飞机和武器生产迁移到满洲。石原认为,日本防御产业的根本缺欠,在于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的不健全,为了迅速地加以充实,主张首先应该在满洲确立这种产业,努力增加生产。

航空本部铃木率道总务部长等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满洲靠近苏联非常危险。结果,当初计划中五年后的生产指标中,汽车年产是4000辆,飞机的年产量仅340架。

“七?七”事变后,日本对军事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加,钢铁、煤炭严重短缺,生产过剩的担心立即烟消云散。相反,机器、器材和技术人员出现越来越大的缺口。为了按照当初的计划提高生产能力,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而且,1938年春日本方面强烈要求进一步增加计划指标,为此不得不修订和扩充五年计划。

在满洲五年计划刺激下,1937年5月,陆军省提出五年计划纲要的方针:“大致到昭和16年(1941年),有计划地振兴重要产业,一旦有事之际,在日本、满洲和华北,能使重要资源得到自给自足”。根据这个计划,分别制定日满振兴重要产业的一般指标,除满洲产业开发的当初计划中未列入的机床和船舶等项目外,各个项目的生产指标,较比当初计划都大有增加。

满洲的产业开发计划,本来以现地调配的自给自足方针和日满分工的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的原则,相互结合而交织在一起,后来被纳入日满共同扩充军需生产力的一体化轨道。从满洲方面来说,完成当初计划中列举的生产指标已经相当吃力,再加上日本方面的要求,不得不立即从第二年度以后,对当初的计划进行大幅度的修订和扩充,于1938年2月制定了修订的计划。

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在日本以上述重要产业五年计划为基础,由企划院制定出扩充生产力的四年计划(1938年-1941年。1939年1月阁议决定)。但由于此项计划是与满洲产业开发修订计划相配合而制定的,其后便作为日满共同的生产力扩充计划,在日满两国共同执行这个开发计划。

满洲为执行修订计划,1938年7月设立计划委员会,作为产业经济统制管理重要政策的审议决定机关。

从当初的计划到修订的计划,约一年期间,物价大约上张17%(新京、奉天的批发物价指数),即便将此物价上涨因素考虑在内,修订的计划所需资金,也从当初计划的28亿7千万日元(五个年份),增加到49亿6千万日元(四个年份),约增70%。假如将修订计划加上当初计划第一年度部分,将修订计划改成为五年计划,则变为52亿5千万日元,这个数字与当初计划(28亿7千万日元)相比较,实际上等于增加80%。

当时,满币的发行额,1937年末为8亿2900万日元,同年度满洲政府的一般及特别会计预算的年度总支出额为5亿8600万日元。这个修订的计划,四年所需资金约为50亿日元,年均12亿5千万日元,按此对照可以看出,其所占比重之大。

其后,又进一步修改资金计划,结果增加到60亿日元,即使把上述物价上涨因素考虑进去,当计经过修订,其规模实际上也完全扩大到两倍以上。

1937年度,上半年由于日本金融市场的资金转不灵,因而对满投资停滞,下半年爆发“七?七”事变,军用物资需要急剧增加,导致建筑材料供应不足等很多困难。另外,由于计划本身对资源的储量和物资供求情况的掌握不够滑楚,基础资金又不完善等,也给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钢铁、电力、铝、苏打粉以及满炭系统的处女煤田的开发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这一年,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将过去根据“一业一社”主义所进行的钢铁、煤炭、轻金属、汽车及其它各个重工业部门,相互联系起来,在满洲重工业会社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有机的综合的开发。

第二年度:受日本方面的经济重新组织过程中种种摩擦的影响,增加了生产和增添新设备的困难程度,昭和炼钢所的高炉建设,鸭绿江、松花江、镜泊湖等处的水力发电站,抚顺的满洲轻金属,锦州的康德芦苇浆造纸厂和四平街的满州石油化学工业等各工厂的建设,都取得了顺利进展。

第三年度:由于中日战争长期化和欧洲的爆发,资金和机器器材的调配越来越困难,采取了重点建设的方针,将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电力做为重点。这一年,松花江、鸭绿江,成功地完成了两大水电工程的河水拦截工程,解决煤炭液化问题,确立靠本地资源制铝的工业,实现了镁工业化。

第四年度:原材料供应极为困难,进一步采取重点建设方针,集中生产钢铁、煤炭、水力发电、有色金属和液体燃料等动员物资,将昭和炼钢所的全部高炉开工,满炭系统的阜新、西安、北票、鹤岗、密山等五大煤矿的增产作为重点。

日本政府要求迅速开发铅、锌、铜、钒、钼、锰等矿产,从1940年度起,制定铜的三年生产计划,努力增产。满洲也正式开始生产镁。

第二松花江丰满、鸭绿江水丰及镜治湖三大水力发电工程,按预定计划进行,1940年8月,水丰开始发电。

第五年度:国际形势日趋紧张,日本政府强制要求满洲重工业增产。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41年,为了支撑侵略战争,伪满政府各部门即开始起草新的五年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三个月,即1941年9月2日,伪满洲国的第二次"产业五年计划"正式确定。

第二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的基本设想是

(一)继续完成第一次五年计划的未完成部分;

(二)集中力量搞好最重点的煤炭与农产品生产

(三)民需物资的最低限度国内自给;

(四)保证计划完成的资材、劳力、技术、资金等综合计划、必须一并实施

(五)充实、健全拟定与实施计划的官民一体体制,根据开发第一的精神,重新研讨经营方式。

基本目标如下:

(一)适于满洲进行的基本资源产业,能为建立自给经济做出贡献的产业。煤炭、农产品、钢铁、水电、液体燃料、有色金属、轻金属、盐、电气化学工业等,特別是要倾注主要力量于农产品的增产。

(二)做为前线基地,绝对要在现地发展军需产业

(三)上述产业直接需要的重要附属产业。水泥、矿山机械、铁路车辆、农机具、麻袋等。不可能从日本或共荣圈内得到补充者,应于现地设法扩大生产。

(四)产业及国防上不可缺少的交通通信设施。

本计划除上述计划产业以外,特别重视发展以充实综合经济力量为目的的产业(包括生活必器品产业及其它轻工业)。

和第一次“产业五年计划”相比,第二次五年计划更着重于战争资源的掠夺,即发展所谓基本资源产业。根据重点主义方针,选定煤炭、农产品、钢铁、水力发电、液体燃料、非铁金属、轻金属、盐、电气化学工业等作为重点,特别对煤炭和农产品倾注全力。军需工业方面,主要发展作为前线基地所绝对必需的部门与产品。

计划刚刚要付诸实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发展很快,计划还要根据扩大侵略战争的要求加以修改。第二次“产业五年计划”和第一次“产业五年计划”一样,日本和伪满都没有作为正式国策而加以确定,在实施中根据侵略战争的发展情况,随时变更和调整,以推进战时生产。在日本毎年都有所谓“物资动员计划”和“生产力扩充计”。伪满的第二次“产业五年计划”服从日本的计划而逐年调正和实施。

第二次“产业五年计划”的第一目标是确保“供应日本的物资”特别是钢铁、非铁金属等,这一点比第一次“产业五年计划”显得尤为突出。第二次“产业五年计划”的另一特点是,强调所谓“大陆物资交流”。例如,日本为了从我国东北掠存更多的钢铁用于军事工业,从华北掠夺更多的煤炭,以补充东北钢铁工业燃料之不足,这就是所谓“日满华铁钢政策”。

对满洲经济开发的根本方针是,作为日满华经济建设的一环,利用其地理条件,积极增产农产品、工矿业产品。

1941年12月22日发表了《战时紧急经济对策要纲》,明确提出;“进一步整顿、加强产业、经济的战时体制,利用自给资源及加强同大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以满足日本的战时紧急需要”。其要点有以下11项:

(一)为谋求有效地统制经济,对过去的经济统制方式,加以研讨;

(二)对于日本资材的依赖,应控制在最少限度,扩大生产力计划,应以国内生产资材来解决,且应限于紧要的重点产业;

(三)争取完善农产品增产征蒐工作,加强国内配给的整顿,以谋求扩大对日输出;

(四)提高生活必需品的自给程度,加强整顿配给工作;

(五)加强满、鲜、华大陆三地区间的物资交流,调剂劳务供需;

(六)特别要加强钢铁、煤炭、液体燃料、轻金属、有色金属及农产品的增产;

(七)应在财政、物价、金融、配给各部门,采取适当措施,努力防止通货膨胀;

(八)清理行政机关和各企业单位的非急需事业,将余力转用于其它重要部门;

(九)切实制定管理好战时日满间非常运输计划

(十)对日满华间国际收支计划的制定管理,采取适应战时的措施

(十一)建立日满及满鲜华间的联系协商制度。

由此可见,满洲的经济体制,是以加强对日本所需的战时紧急资输出,以及减少输入依赖于日本的物资,即积极与消极的两面对策,而过渡到战时经济的。

       原文标题 : 日本产业政策研究笔记(长篇连载1-6-1) | 贾新光汽车评论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