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造车第一战,华为不如小米?

2024-04-07 14:21
路咖汽车
关注

比起4月3日的交付,2024年3月30日、3月31日,这会是雷军印象更深刻的2个日期数字。

因为这2天,真正决定了小米SU7是爆款,还是遭遇退单,泯然众人。周四上市,周五开始大定数与传播不断发酵,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周末,是所有下定用户到店验证自己猜想,通过试驾决定是否真正锁单的窗口期。

所以,4分钟1万台大定不可怕,27分钟5万台大定不可怕,24小时大定88898台,这都不可怕。因为,在这2个日子之前,经我们在北京的体验店了解到销售顾问们的成交数据,以及众多网络渠道类博主的爆料,米粉所带来的消息,数据结果都是相同。即,大定转化锁单的比例,在30%。

当然,这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风波。比如,雷军重新对汽车行业中,多数车企对大定的解释,进行了重新定义。以往,大定一词,指的是相对小订的购车确认。小订指看好一辆车后,缴纳500-2000元的意向金,如果不满意随时可退,如果确认购车,则缴纳5000元以上的确定金,最终最多有72小时的犹豫期,犹豫期过后,完成锁单再进行车辆的排产。

而雷军和小米汽车所说的大定,是缴纳5000元意向金之后,有7天的犹豫期。不过,一旦进行了锁单操作,不管是误触还是真正确认,车辆的定金都无法退还。

随着周末的2天时间过去,对雷军来说,好消息是,小米的锁单转化率从工作日的30%,一路向上蹿升至40%以上。而随着小米的销量攀升,包括极氪、特斯拉、小鹏等明面竞争对手的客流量和销量开始受到影响,于是商战开始,极氪007指导价下探2万元推出指导价20.99万元的后驱增强版,标配了价值2万元的2个套装,配置上多出了AR-HUD、15.05英寸OLED中控屏、前排座椅通风/按摩等,卡住了小米SU7的软肋。小鹏G9最近全系最高降2万元,选装折扣8000元。而比较让消费市场费解的是,4月1日开始,AITO问界M7开始了2万元的官降,这并不是因为感受到了小米SU7对它的销量争抢,而是盯住了退订小米SU7的几万人客群,想通过扩大优惠,拉入自己的销量数字里。

华为和小米两家老对手之间的PK,也从手机圈来到汽车圈,从之前的暗战,变为明战。

LOOKAR造车第一战,小米比华为更漂亮?

如今,在小米汽车热门新闻的评论区里,必有华为元素出现,对小米SU7针砭缺点,而在问界、智界的热门新闻评论区里,也一样充斥着高比例的评论,带着小米更好的节奏。手机圈当年的种种样貌,在汽车圈里实现了超过1:1的复制。

评论区里的舆论战,很明显的分成2个主流派系,一种是常规的好评流,属于购物软件里最常见的那种一眼假支持,另一种是爱国流或者智驾流,支持华为5G手机的、支持华为研发能力的、支持华为NCA无图智能驾驶能力的。

总之,评论区里能提供的有效信息越来越少,一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多年来的评论区那样。另外,事件还有进一步的反转,小米在进军汽车领域后,显示出了比当年华为问界、智界更加凶猛的状态,小米SU7上市至今的几天里,大量同价位竞品车型的直播间被小米攻占,登上热搜。

不同认知的消费群体,在不同的宣传里,形成不同认知。终端销量里,也快速显示出不同的发酵结果。而打来打去,多数品牌承受压力,多数品牌销量被抢夺,只有少数做出了反击。

“001和007都没有优惠,价格其实比较到位了,现在007官降2万以后的新款是绝对主力。”小米SU7上市之后,极氪确实承受了不小的压力。3月初上市的2024款极氪001,指导价26.9-32.9万元,和小米SU7价格针尖对麦芒的只有29.9万元的ME版,再加上产品力和热度不错,影响不大。

极氪007初期受到的影响不小,不过4月1日上市20.99万元的后驱增强版扳回一城。在北京西红门汇聚商超店里,新款极氪007上市后的2天,单店订单已经收到20台,有部分是从老客户里进行的转化,而有部分则是看完小米SU7低配后不算满意,最后在斜对面的极氪店完成了下单。

受影响最大的,无疑是特斯拉。雷军的全场发布会无数次的CUE了Model 3,最后各种对比之下的结论是,比特斯拉便宜3万,续航更好、配置更高、智能更好等。毫无疑问,这转化到了销量之中。进入4月,Model 3收紧了赠送车漆的活动,相当于贵了8000元。而因为小米SU7的上市,Model 3的销量则有了高比例的下滑。

单店来看,Model Y和Model 3目前的订单比例在3:1左右,而今年1-2月,自Model 3焕新版上市之后,这个比例长期处在3:2左右。另,进一步参考到4月初特斯拉最新发布全球销量后,销量遭遇近4年来首次崩盘,股价迎来大跌。其被指出的典型问题就包括,之前特斯拉主动发起价格战,但如今却变成了畏惧价格战。

截止目前,Model 3焕新版的成本和价格迟迟没有完成下探,远高于老款当时的表现。Model Y的焕新版则短期内不会登陆市场。

AITO问界M7的优惠幅度,从3月的全国赠送权益,直接在4月切换到直接优惠1-2万元。在当前全国的鸿蒙智行4S店,聊优惠信息,销售顾问会十分抵触。但提及小米SU7时,他们总会去询问,如果不考虑小米,对问界M7的意向如何。

在几万个持币待购的人群里,吸引一批,来购买问界M7,这是华为忽然给到优惠政策的内核。

从众的话题不用讨论,新车终端销量的快速增长,从燃油时代到如今的新能源,每每总能引发滚雪球效应。即,越卖越火,2023年的问界M7如此,Model 3和Model Y当年如此,比亚迪秦、比亚迪宋的冠军版、荣耀版如此,眼前的小米SU7也大体如此。

和其他消费市场一样,汽车也讲求成王败寇,尽管几大汽车销售渠道博主的小米SU7战报都一致的指向了退订率40%,但大基数之下,它的首战所取得的成绩,实打实的超过了华为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事情总分两面,一面是雷军初战告捷,拿下了比它人更好的成绩,另一面则是挑战,没能特别好的完成普世性破圈,购买用户年龄圈层站住了25-35万元比较核心的米粉年轻群体。

LOOKAR站在汽车和消费的行业角度看,小米不如华为?

那么,从普世性角度来看,进入汽车第一个成名战,小米与华为两家相比,其实华为相对更优。

2022年7月4日,悬挂AITO问界车标的问界M7上市,售价区间31.98-37.98万元,宣传亮点口径是“舒适度超过百万元级豪车”,后续官宣成绩为4小时2万订单。

次月,AITO问界首次单月交付量破1万,又过去2个月后,大量抢夺订单,最终逼迫当年30万元细分市场SUV销量冠军理想ONE停产。而相比小米而言,华为的开局悲剧色彩更浓,2021年4-11月的时间里,华为HI模式在赛力斯的试水产品SF5(一定程度上是问界M7的前身车型)累计销量仅7000台,且尽管有华为赋能,车机却卡到怀疑人生。

不过,截至目前,华为在汽车圈内却成功的完成了更多年龄层的拓圈。2023年开始,华为热度比较高的几款汽车产品里,按上市时间排序,人群画像分别如下:

1.问界M7,年龄30-50岁左右,男性比例80%,地区为全国,华为粉丝比例较高;

2.智界S7,年龄25-40岁左右,男性比例70%,地区涉及一二线城市与南方多城市,华为粉丝比较不高;

3.问界M9,年龄40-55岁左右,男性比例90%,地区为全国,华为粉丝比例适中。

尽管智界S7因产能、渠道试驾车不足等原因没有销量爆红,但问界和智界,共同完成了25-55岁最主力中高收入人群的覆盖。主力销售地区呈现出一二线为主,并逐渐覆盖红遍全国的趋势。

汽车业务因手机业务翻红而崛起,不过后续其确实完成了破圈。公开调研数据显示,华为手机的客群特征为,60%以上为男性,70%以上年龄在25-45岁,50%以上月收入超过1万元,同时身居一二线城市。

简言之,华为除了在汽车板块拿下了自己该有的多数基本盘之外,还成功的破了更高收入,且年龄大于50岁的多金群体。

小米当今也基本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消费群体在店端呈现出的特征是,年龄在25-35岁,对汽车有一定了解,米粉比例极高,且女性用户的占比不低。这意味着,小米SU7比较优秀的拿下了米粉群体中的基本盘。不过,这也意味着,手机领域的相关认知,可能会传递至汽车消费。

比如,“用小米的没什么钱,用华为的是有钱人。”在手机圈,小米确实比较好的掌握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财报上看,2023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亿台,智能手机业务收入达人民币1575亿元,官方数据里,在中国市场的平均手机售价增长了19%,创历史新高,不过折算下来其智能手机业务的均价刚刚接近1100元人民币。

市场分层上,在中国4000-6000元价位段,小米市场份额16.9%,3000元以上市场,小米市场份额20%。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确实会慢慢改变,但在现状之下,小米在手机业务的基本盘并没有明显变化。意味着跨界到汽车方面的消费认知,至少仅通过SU7一款车,也不会快速变化。

当然,手机业务全世界包括苹果在内的,其实已经都遇上了玻璃天花板。想给品牌找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认知变化,这自然也是雷军,乃至李斌、李想、何小鹏、余承东等造车的出发点。关于雷军,破圈的机会和华为一样,在第二款车身上。小米SU7上市之后,第二款车型的消息也已逐渐放出,将是SUV,动力形式没有确定。

而按照小米汽车在2023年开始的招聘信息,以及市场如今的销量趋势不难看出,雷军带来插混或者是增程技术的SUV,其实并不让人十分意外。AITO问界和理想已经分别排在了新能源月销榜单第二第三的位置,插混为主纯电为辅的比亚迪单月销量已经超过30万台,以及从吉利再到长安,再到新势力里的零跑和哪吒都在技术端开始兼容或转向增程,消费者需要什么,答案很清晰。

LOOKAR写在最后

机会自然是有的,不过摆在雷军面前的难题也继续存在。因为在当前的市场里,消费者站队情绪很严重,不止是燃油车和新能源的PK,而是燃油、增程、插混、纯电之间的争斗。具体的鄙视链是,增程鄙视插混,插混鄙视纯电,纯电鄙视燃油。

要知道,现状里,还没有一家车企能同时做好两种不同动力组合的同款车型。理想的MEGA销量未达预期后,消费者的认知结论是,还是好好造增程吧;即便是如今风头最盛的华为,同时提供纯电和增程的问界M5,不温不火,手握大量订单创造中国品牌豪华车销量新高的问界M9,增程与纯电的销量占比在9:1。

第二款SUV,雷军要继续做主打年轻的运动性,还是像华为和理想一样拥抱增程,或者是像蔚来或者小鹏那样,坚持只做纯电。

不同的选择,可预期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初步站稳了的小米,一切只是刚刚开始。汽车脉络太长了,包括风头正盛的华为也一样。

作者丨黄强

       原文标题 : 造车第一战,华为不如小米?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