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专家质疑燃油车退市: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是伪命题

2019-05-24 11:09
吴声汽车
关注

分区域、分阶段 难以实现

在《报告》中有提到,传统燃油车将分区域、分阶段逐步退出市场。《报告》显示,根据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汽车饱和度、燃油车限购限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和推广力度、政府决策与执行力等十大指标,将城市划分为四个层级。其中,特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以及功能性示范区域(如海南、雄安等)为第一层级城市,将率先实现燃油车禁售的目标。

在退出节奏的设置,《报告》显示,依据了先松后紧的原则,从2020年开始,每五年成一关键时间点。2020-2030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目标基于国家目标设定,而2031-2050 年则基于汽车石油消耗总量在 2040 年和 2050 年分别较峰值下降 55% 和 80% 来确定,进行自洽拟合。

李万里表示,“相关部门在前几年推行新能源的时候就已有过教训,做过分区域的规划,由东部向西部,但是实际管理上非常麻烦,牵扯到限制汽车流动性的问题。而由区域流动性产生的管理问题也会因为城市层级不同变得麻烦。”

“退出”不恰当 协调发展是关键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汽车市场在买方主导下很难实现退市,对于退市预期也很难把我。燃油车之所以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一定是其拥有比电动车更便利的因素。如果未来都向电动车转型,不仅对储电储能行业是个挑战,对于电网负荷更是挑战。

崔东树同样表示,“在动力方面,目前我们还有这么多的能源资源,并不是说我们非得不用这些,而是要合理、高效的使用。对于车企来说,燃油车加一个电机就可以充当新能源汽车,我们要做的不是彻底抑制燃油车发展,而是将多种类型车辆、多种地区协调发展。”

石油资源难以被替代

《报告》中指出,随着传统燃油车在中国的逐步退出,柴油消费量目前已达到峰值水平并进入消费平台期,汽油消费量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汽柴油的消费量将持续走低,到2040年和2050年分别相较峰值下降55%和80%。中国燃油车终端温室气体排放有望在2024年达到峰值,2040年和2050年终端温室气体排放水平将较峰值分别下降51%和77%。

依此看,如果达到预期水平,那么车用能源一定会呈现多元化发展,石油无法被替代。

对此,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强调,“十九大能源发展的方向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但石油作为重要交通领域燃料和化工原料,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难以替代。全球能源资源版图和格局出现深刻变化,中国已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消费增长的主要国家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保障中国能源安全,要从供给侧增加石油供给能力,必须需要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保持石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左右;加快天然气产业发展,加快增储上产量和应急储备能力。更重要的是,从需求侧高效利用石油,加快天然气在交通领域的推广应用,减缓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增长,力争在2030年实现石油消费达峰并稳定下降。”

全球形势一概而论

《报告》认为,传统燃油车的逐步替代与退出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全球性趋势,制定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可以发挥政策和企业生产规划的指引性作用,给社会一个明确的市场信号,有利于企业的提前部署和转变消费者的认知,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链如此冗长的情况下。

不过有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该专家认为,“全球各国国情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没有油环保压力重(北欧)、不生产石油、油车饱和置换为主、小规模汽车生产国、汽车制造大国等,各个国家汽车产业发展形势不同,虽然在环保、资源上拥有共识,但实际应用上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说在北欧地区,全国上下都支持环保,提议燃油车退市一呼百应,但是在汽车制造大国却不同。这样看报告就显得一概而论了。”

市场反映不佳 消费者态度消极

传统燃油车退市,新能源车不断发展。私家车的使用主体——广大消费者们似乎还是忧心忡忡。除了续航、充电等的问题,最近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也被消费者格外关注。电动车起火自然等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在批量交付后发生愈发频繁,为计划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此外,据了解,随着电动车补贴退坡,电动车购车成本升高,消费者在购车时不再优先考虑电动车。有专家透露,电动车市场中的消费者积极性正在快速下降,属于电动车的好日子或许已经到头了。

-THE END-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