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车载OS“福特事件”:百度阿里暗战

2019-05-05 09:04
智能相对论
关注

1、开放的心态与生态

在互联网行业中,凡事都谈开放,特别是系统、软件的研发,都提倡用开源的方式吸引行业内的开发者共同参与。在这方面,AliOS和小度车载OS都不例外,双方都为开发者提供了开放平台,让开发者加入到车载OS生态的建设过程之中。

对于车载OS,仅是研发层面的开放是不够的,还应在心态和生态上进行开放。汽车厂商有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几乎所有的汽车产品都有鲜明的品牌印记,哪怕是供应商提供的配件,装配上车之后也要显露出与汽车品牌调性一致的性能气质。因而在车载系统层面,每个汽车厂家希望不光能够像Android系统的MIUI、EMUI一样在界面上有所区分,在特有的功能和应用上也可以进行专属定制,而不是像Windows系统那样的千篇一律。

福特与小度车载OS就很明显的表露出这一特征。福特对外宣传时,自家的车载OS是带有“福特血统”的SYNC+智行娱乐系统,但其内核却是小度车载OS。这要求互联网企业跨界为车企提供车载OS技术支持时要足够“低调”,在心态上要认知自己只是一个技术提供商或者配件供应商,自己是为车企赋能助力而不是过来“抢地盘”的。

至于生态上的开放,则在于科技企业在为车企提供车载OS技术支持时是否带有“私心”。AliOS为用户提供上车前、行车中、下车后的智能场景串联服务时,基本都是将用户将阿里的电商生态圈内引导,这是AliOS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

一直强调主导主控地位的车企,是不愿意见到在其品牌生态内又有一个占有垄断性质的独立生态王国的存在。相比之下,小度车载OS的生态开放性会更好一些,基于“搜索”建立起的业务生态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格局。一个小小的细节,小度车载OS在某些支付场景提供的支付渠道中,不但有百度的度小满,银联、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渠道也都可由用户自行选择。

2、快速部署的能力

无论是AliOS还是小度车载OS,都具备了快速部署的能力。

阿里对AliOS的定义是“车辆信息化底盘”,在阿里的构想中,未来的“互联网汽车”是以AliOS为底层核心,外围是“云端一体”的架构,最上层是用户服务。“云端一体”的架构中,“端”是指汽车端;“云”是指阿里云,云计算。AliOS是跑在车机端,与云连接。这也意味着,在整体架构下,车企能够很快完成个性定制的二次开发。

小度车载OS的架构与之类似,也是提供从底层到云端的完整系统,可以让汽车厂商具备从底层OTA到云端的数据管理平台的所有能力,快速实现车载OS的定制与部署。从与福特的合作可以看出,短短几个月时间,小度车载OS就完成了实际可用的产品交付,装配在量产车型上。

为何说快速部署的能力非常重要,原因在于汽车行业的市场节奏非常快,一个品牌一般都有多个车系,每个车系又有多款车型。站在营销的角度,车载OS的功能和应用对于每个车系和每款车型都应有所不同。此外几乎每款车型每年都有改款新车推出,这也要求着车载OS不光有大量的车型适配性工作要做,针对每年推出的海量新车,车载OS也要配合进行快速更新完成部署,这样才不致于拖慢车企的市场节奏。

3、必须融入自动驾驶生态圈

其实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AliOS和小度车载OS的架构和内核,两家都大同小异,其中在心态和生态圈的开放程度上,小度车载OS稍稍占有一点优势,但这就是小度车载OS快速超越的原因吗?智能相对论认为,更主要的原因为百度自动驾驶Apollo平台的生态溢出起了关键作用。

众所周知,未来的自动驾驶一定是与车载OS结合在一起,这也注定任何脱离自动驾驶,孤立存在的车载OS的生命力将非常有限。这也是小度车载OS相比AliOS更具优势的地方所在。

小度车载OS的背后是百度Apollo平台生态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特别是Apollo平台,对小度车载OS的生态溢出效应非常明显。

回到“福特事件”。

去年6月时,福特和百度就宣布共同在车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营销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两家公司还计划建立智能车联网联合实验室。

去年10月,福特和百度又宣布启动为期两年的L4级别自动驾驶联合测试项目,福特甚至还在南京工程研发中心成立了专门工程师团队,用于完成相关车辆的改装工作,使其能够适配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

福特车载OS的合作方由阿里变成百度,看中的就是小度车载OS背后的Apollo自动驾驶生态圈。车企们对车载OS的选边站队,赌的也是这家车载OS体系下的自动驾驶前景。

总结:以上只能算是百度与阿里在车载OS竞争中的阶段性战况分析,车载OS的长跑还远远没有看到终点,暂时的占优并不意味着会最终撞线,目前车载OS的核心问题在于落地的产品和车型虽然已经很多,但并没有获得用户认同。无论百度还是阿里,对于车载OS的产品逻辑和最终形态也都还没有完全想好,成套的理论背后仍然能找出技术或者实践上的疏漏。对于行业来说,今后的主要工作还将是扩大“朋友圈”,用落地的产品来打磨技术,只有核心技术的突破,完成人车交互的革命性创新和体验升级,才能继续展望车载OS的下一个阶段。

【完】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