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新能源车险满月,委屈了谁?

2022-02-08 17:45
知顿
关注

行业焦虑的延续——真刀比拼

阵阵吐槽声中,车主们成功地把自己的保费焦虑,传导至新能源汽车品牌身上。

为了抵消大家因保费而动摇购买欲,一些主打高端风格的品牌,进行了提前应对。

比如说,某本土造车新势力在去年底的品牌活动上,就专门针对专属车险进行了说明:首先承诺品牌旗下的车型保费调整幅度不大,再表示将持续关注后续的价格变动。

这种承诺等于是给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一颗“定心丸”。具体来看,这个品牌推出了相关的“服务组合”,包含专属车险中新增的三项附加险(外部电网故障损失险、自用充电桩损失险和自用充电桩责任险)。

要说这种应对措施有多妙?未必,它看起来更像是自掏腰包补贴车主,力争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地位。至于未来怎么办?它也不清楚,只能谨慎观察。

这种做法不是特例,很多本土造车新势力也有类似的应对措施。

如此真刀比拼,是因为本土造车新势力正处于竞争焦灼局面中,领先者担心一个专属车险新政会打破局面;落后者则寄望借此翻盘。

推测,这些造车新势力基于专属车险的补贴,将维持一段时间。

说到底,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尤其是本土造车势力一直处于焦虑状态。在如今的“保费焦虑”之前,它们还经历过“里程焦虑”、 “充电焦虑”和“安全焦虑”。

具体来看,“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源自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产品技术问题,主要体现在电池续航里程短、充电耗时长、充电桩难找等方面,一直是困扰车主,也成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最大障碍。

为此,车企投入了大量真金白银,提升续航水平,而且,有一些头部势力开始自建充电桩,或开发新型换电技术,只为了能提高车主的驾乘感受。当然,这种投入动辄亿元量级,加大了车企的财务负担。纵观已上市的新能源车企,无一不处于亏损状态。

但是,从去年的市场反馈看,新能源汽车又多了一个“安全焦虑”。去年发生了多起电池起火燃烧事故,还引起了人员伤亡。尽管诱发事故的原因涉及方方面面,但行业专家们多把原因指向电池本身及整车设计上。

若无法控制自身事故问题,降低维修成本,新能源汽车(特别是高端车型)的保费则难以降下来,车企不得不持续投入进行补贴。

与之相反的是,做到了“降维打击”的特斯拉,并没有特意采取补贴措施。想必,它需要验证一下市场在保费上涨冲击中的坚守程度。

专属车险的猜想——行业博弈

让我们从保险业务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

基于车企的大手笔投入,目前的高端新能源汽车搭载了很多高智能设备,而保险公司缺乏这方面的懂行人才。一旦发生事故,对其进行理赔定损比较麻烦。据悉,保险公司设定保险费率和提供服务标准的依据是数据,包含驾驶行为数据和车辆属性数据。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价格和承保理赔数据资源并未被保险公司获取,不利于保费测算。

“您看这车,一身的雷达,我们该怎么定损?”一位保险从业者指着一辆新款新能源车无奈地说。

由于专业弱势,此前新能源车维修理赔成本更多由车企占据主导权,让保险公司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申万宏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车险的赔付率平均接近 85%,行业面临较大承保亏损压力。保险公司在现阶段没有在服务和盈利之间实现平衡的能力。

更严重的是,此前车险的整体保费有缩减趋势。根据银保监会网站发布的2021年前4个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车险保费增速同比下滑6.86%,占比为50.16%,整个保险行业处于面临亏损状态。

因此,新能源专属车险的上线,是保险行业维护自身业务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其向新能源汽车行业发起制衡的手段之一。

从另一角度说,凌驾于车主头上的保费上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与保险行业有序融合的代价。新能源车企选择补贴车主,主动为此代价买单,从道理上也说得过去,毕竟新能源行业身处热门赛道,吸引热钱的能力更强。

新能源专属车险上线满月,效果还没有立竿见影。接下来,基于双方的数据积累,保险公司将掌握更多的资源。

对于消费者来说,制衡力量的出现总归是件好事,至少它能倒逼新能源车企稳定产品性能,最大限度减少自身问题引起的事故。(文/知顿 青峰)

       原文标题 : 新能源车险满月,委屈了谁?

<上一页  1  2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