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末端无人配送赛道无战事

2023-11-13 11:36
赛博汽车
关注

作者 | 章涟漪

编辑 | 章涟漪

时至2023年末,当初由京东、阿里、美团发起的“末端无人配送冲击千台”大战仍在继续。只是,经历近2年的时光流传,这场“战争”的“主力玩家”已经由“大厂”转向了“新创企业”。

近日,有业内人士向赛博汽车透露,新石器开始挑战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批量生产了1000多台车,计划今年底对外铺开。“其100多人的研发队伍在杭州配合顺丰,准备了1000台测试牌照。”

对此,新石器无人车市场副总裁刘明敏回应《赛博汽车》称:"近期为了配合双十一,我们确实有100多人在杭州封闭研发,现在还有几十人"。

杭州目前开放了五区一县的路权,1000多平方公里。刘明敏进一步表示,新石器首批拿到100+个牌照,有望逐步增加到1000+个,并计划于2024年在杭州等地投放数千台无人配送车。

此外,从全球范围看,新石器已经落地超2000台车。他指出,新石器在充当开拓者的角色,也希望更多人、更多公司一起来做大做强行业。

这对于沉寂许久的无人配送市场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实际上,今年以来,看似平静的无人末端配送市场,一直是小水花不断。

不止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等企业动作连连,不断发布合作、运营、出海等相关消息。

2023年,在京东、美团、阿里都“偃旗息鼓”的当下,新创企业们正扛起末端无人配送赛道的大旗。只不过,没有京东、阿里、美团三家的广泛参与,这个赛道似乎还不够热闹。

01京东、阿里、美团,各有各的“难”

回过头来看,2021年可以说是末端无人配送赛道发展至今最热闹的一年。彼时,京东、阿里、美团纷纷表示要在赛道加码,计划于当年投放几百到上千台无人配送车;未来3年投放车辆数超过万台。

然后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相关声音便弱了下来。

2023年以来,京东、阿里、美团的无人配送业务,至少在商业化落地上,更是几乎都是没有再扩张,甚至有所缩减,基本奉行着“留在牌桌上”概念:保留当下数百、近千台规模,既不关停,也不推进。

“我对他们有点失望”。一位深耕自动驾驶领域行业人士称,作为赛道的“大哥们”,在市场不够景气的当下,不起到带头作用,只靠一些小企业很难形成大气候。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一是整体市场大环境使然;二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速度远低于预期。与此同时,法律法规仍未完善,也导致一些企业不敢大刀阔斧布局。

共性原因之下,各家又都有各自的问题。

京东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体制之痛。

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车2018年,京东集团率先京东物流试点“Big Boss ”制。其核心理念是,将每一个细小的业务单元都视为一个经营实体,每一个实体的管理者都是一个真正的“Boss”,把经营决策权交给离客户最近、最了解市场需求的人。

好处是,可以让一线团队自主决策,充分发挥组织活力,基层组织更加扁平和敏捷。但坏处是,对于每个管理者的最重要考核指标只有一个:商业能力,或者说赚多少钱。这意味着创新业务非常难以开展。不止无人配送,近年来京东的创新业务一直发展不顺,与“Big Boss ”制有一定的关系。有消息称,类似阿里的“盒马”项目,京东内部早就有相关提案但一直因为营收等考虑迟迟未推进,直到盒马做起来后,京东才对标做起了“七鲜”。

视线拉回无人配送本身,它的地位和属性决定了很难受到重视。

作为京东物流旗下X事业部下属部门,从企业架构来看,非常末端,组织层级低也意味着拉不动资源;同时它还很烧钱。2022年报显示,京东物流年利润约8.7亿元,而作为末端部门的无人配送,一年即花掉了2亿多人民币,占比30%,这还是在没有扩张的前提下,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京东也一直知道,自动驾驶本身是很花钱的事,为什么在这两年爆发特别明显?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肖军。他是京东集团原副总裁,也是京东X事业部原总裁,是和刘强东一起创业的人。

由于肖军的存在,虽然X事业部隶属京东物流,但级别一直很高,甚至有段时间与京东物流是平级部门。这就决定了X事业部开始时的强势和高自由度。

但2021年,随着肖军离职,京东X事业部,乃至无人配送业务话语权降低。此外,外界认为,孔旗等行业大拿的陆续离开也与部门话语权降低有着不小的关系。

至此,京东无人配送业务深陷“体制之痛”,进入低谷期。目前,仅有几百辆无人车,业务与孔旗离职时相比,未有明显的进展。

与京东相比,美团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公司之病。可以理解为:过于爱惜羽毛。

“我们在和京东、阿里等企业聊的时候,他们更多在说性能、场景、落地。美团永远第一句话是:这个车合不合法、能不能上路。”有业内人士透露,合规、不出事,永远是美团的第一考虑。

美团魔袋20无人配送车拥有30多个传感器听起来没有问题,但显然这并不利于创新技术推进。

尽管已经发展多年,但无人驾驶技术依然属于“新生儿”,政策处于相对“灰色”状态,没有先例可循,需要与行业共同成长。“如果大企业往后缩,市场保有量迟迟无法上涨,政策显然也不会积极推进,无人车永远‘不合法’”。

这也是业内人士对美团等企业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

有意思的是,保守的美团,在无人驾驶团队布局上,却是最积极的。

有业内人士称,美团无人驾驶团队人数高达800-1000人,远高于阿里和京东的百人左右规模。

这么多人主要做什么呢:持续科研和试运营。

“留在牌桌上。”这是美团创始人王兴给无人配送业务定下的基调,相关团队也在奋力执行这一原则:美团是无人配送领域少数提到全栈自研的企业;也是相关专利最多的企业。此前,其硬件成本接近50万元的无人车曾让业界震惊。

但王兴或许也意识到了其中存有问题,并于去年10月左右进行了人员调整。有业内人士称,“新人们”依然把“安全、合规”放在最高优先级,不过也开始考虑车型优化、降低成本等。

于美团而言,它不想做出头鸟,友商们进我就进,保证不落于人后;于员工们而言,美团无人车业务,如一所大学,大家可以在其中尽情研发,未来如若“毕业”也有不错的经验,貌似双赢。

美团沉浸在“稳稳的幸福”时,阿里却处于风暴之中:变动之痛。

今年年中,阿里发生了一连串的大事,担任8年多CEO的逍遥子宣布卸任,各业务线计划拆分上市。

伴随而来的,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线也发生重大调整,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将转入菜鸟集团。

高校是阿里巴巴无人配送车主要服务场景之一划分至菜鸟后,阿里对自动驾驶团队进行了调整:一是精简团队,300人左右的团队最终留下了不到百人,以算法为主,硬件只保留了部分对接人员;二是聚焦场景,自动驾驶卡车项目“大蛮驴”停止,无人配送项目“小蛮驴”保留,以校园场景为主,并向公开道路延伸。

短时间内,人事和业务双双发生重大调整,阿里需要缓冲期。

“阿里从上到下,人员都在进行调整,还未完全落定。”有业内人士表示,企业换帅,需要一定的缓冲期。“目前大家都在等,等内部稳定有政策出来,可能到时候无人配送业务也会再次发声”,

毕竟,阿里无人配送“新东家”菜鸟也在谋划上市,添加了科技属性,也算是有了好故事。

至此,美团、京东、阿里三家原本无人配送领域头部玩家都陷入“沉寂”。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