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中国小马智行,右手美国Waymo!全球车企“老大”丰田,自动驾驶搞大事?
引言
2025年4月的后面一周,全球汽车圈上演了一出“左右互搏”的大戏——
丰田先是在上海车展牵手“中国Waymo”小马智行,宣布第七代Robotaxi量产车下线;
转头又在硅谷与Waymo签下“协议”,要搞下一代自动驾驶平台。
左手攥着北京、广州、深圳的全无人牌照,右手握着凤凰城、旧金山的测试车队,丰田用实际行动证明:
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iPhone时刻”不是技术狂人的狂欢,而是巨头们用钞票和野心砸出来的真金白银赛道。
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觉得吧,当丰田章男喊出“从造车公司变成出行公司”时,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这场转型的真正答案,竟藏在两版“Waymo”的棋局里。
(参考阅读请点击:
《丰田与软银合资公司MONET:启动东京无人驾驶出行试验,限时免费乘坐!成立6年多的公司终于放大招了》)
一、丰田的“双面人生”:从“车厂老炮”到“Robotaxi赌徒”
1、十年押注自动驾驶:从Uber到小马智行,丰田的“渣男”之路
如果给丰田的自动驾驶投资史拍部纪录片,片名或许该叫《海王养鱼记》——
2016年给Uber砸5亿美元,结果2018年亚利桑那州撞死行人,丰田扭头就投了Aurora;
2020年领投小马智行4.62亿美元,转头又给Nuro、May Mobility撒钱;
2025年刚和小马智行在南沙工厂量产Robotaxi,转身就和Waymo签了“潜在合作协议”。
丰田旗下基金Woven Capital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总额已超30亿美元,但直到2025年,跑通商业化闭环的,只有小马智行。
2、为何“渣”得理直气壮?丰田的算盘比算盘珠还精
丰田的逻辑很清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篮子得分中美两大筐”。
中国篮子小马智行已验证1000辆车规模、日均15单/车的商业模型,且成本较前代下降70%,激光雷达、计算单元全车规认证。美国篮子Waymo虽在凤凰城跑了1000万英里,但商业化依赖Lyft等平台,硬件成本高企(原型车造价超20万美元),急需丰田的量产能力降本。三角篮子丰田与小马智行的合资公司“骓丰智能科技”,广汽丰田负责生产车辆平台,丰田提供冗余系统设计,小马智行搞定自动驾驶系统与运营平台,三方分账模式清晰,堪称“自动驾驶铁三角”。
3、从“门外汉”到“老司机”:丰田的L4方法论
和小马智行合作的5年,丰田从“有钱不知道怎么投”的Robotaxi小白,进化成了“会算账、会卡位”的老炮。
技术卡位:小马智行第七代系统实现100%车规级标准,设计寿命10年60万公里,激光雷达成本下降68%,计算单元成本下降80%。商业卡位:北上广深全无人牌照全覆盖,2024年每辆车日均订单量15单,2025年计划部署规模突破千台,单均成本已低于人类司机。丰田某高管私下吐槽:“以前觉得Waymo是技术天花板,现在发现小马才是商业天花板。”二、小马智行的“中国方案”:从“技术卷王”到“模式输出”
1、 小马智行的“三板斧”:技术、成本、生态
在Robotaxi赛道,小马智行用三招杀出血路:
技术碾压:第七代系统搭载9颗激光雷达、14颗摄像头,覆盖雨、雪、雾及“鬼探头”等长尾场景,50万小时公开道路测试零重大事故。成本屠夫:套件总成本较前代下降70%,激光雷达用理想同款,域控芯片用蔚来同款,把“堆料”玩成“供应链整合”。生态闭环:自有App+小程序+高德、如祺等平台派单,每台车日均订单量15单,2025年计划在北上广深部署超1000辆车。某用户每天中午打小马智行的Robotaxi“午睡”,称“比办公室午休床还舒服”。
2、模式输出:中国Robotaxi的“样板间”
小马智行与丰田的合资模式,已成为全球Robotaxi赛道的“教科书”:
车企角色:提供车辆平台、冗余系统设计、生产制造能力。技术方角色:提供自动驾驶系统、运营平台、数据闭环能力。资本角色:各方按比例出资,共享商业化收益。该模式已吸引奔驰、现代等车企考察,小马智行CTO楼天城放话:“欢迎全球车企来抄作业。”
三、Waymo的“中年危机”:从“技术教父”到“商业化舔狗”
1、Waymo的AB面:技术上能打,商业上拉胯
论技术,Waymo是当之无愧的“扫地僧”——在凤凰城跑了1000万英里,测试里程相当于绕地球400圈,但商业化却像“扶不起的阿斗”:
盈利模式:至今依赖Lyft等平台派单,每单抽成30%,2024年营收仅5亿美元,不足Alphabet总营收的0.2%。硬件成本:“宝宝巴士”原型车造价超20万美元,而丰田赛那Autono-MaaS成本控制在10万美元以内。数据对比:小马智行在广州的Robotaxi车队,单均成本已降至15元,而Waymo在凤凰城的单均成本仍高达30美元。
2、 丰田的诱惑:给Waymo一个“下凡”的机会
丰田抛出的橄榄枝,对Waymo而言是“救命稻草”:
量产能力:丰田2024年全球销量超1000万辆,若将Waymo技术前装至丰田车型,成本可分摊至每辆车2000美元。场景数据:中国复杂路况(如城中村窄巷、暴雨天高架桥)的测试数据,可补齐Waymo在长尾场景的短板。合作细节:双方计划联合开发“个人拥有自动驾驶汽车”(POV)平台,丰田提供车辆工程能力,Waymo输出自动驾驶技术,目标2027年量产。
3、 Waymo的妥协:从“技术洁癖”到“商业现实”
曾经的Waymo坚持“全栈自研”,如今却开始“拆墙合作”:
将Robotaxi运营业务外包给网约车平台,自己专注技术授权。与丰田合作中,同意采用部分车规级零部件(如激光雷达),而非坚持自研。Waymo联席CEO Tekedra Mawakana在内部会议上直言:“再不商业化,投资人就要把我们当标本了。”四、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iPhone时刻”:谁来定义下一个十年?
1、丰田的野心:集齐中美双版Waymo,卡位全球市场
丰田的算盘很明确:
中国市场:靠小马智行攻占北上广深,2025年部署千台Robotaxi,单均成本低于人类司机。美国市场:借Waymo技术抢滩凤凰城、旧金山,2027年量产个人拥有自动驾驶汽车(POV)。技术融合:将小马智行的低成本方案与Waymo的高精度算法结合,打造“全能型”自动驾驶平台。麦肯锡报告称,到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丰田若能卡位中美,将分得30%以上份额。
2、行业的分野:技术派 vs 商业派
Robotaxi赛道正分化为两大阵营:
技术派:Waymo、Cruise坚持全栈自研,追求“零干预”技术,但商业化缓慢。商业派: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选择“技术+量产+运营”铁三角模式,快速跑通商业闭环。小马智行在广州的Robotaxi车队,2024年已实现盈亏平衡,而Waymo在凤凰城仍需靠Alphabet输血。
3、丰田提速 Robotaxi,有何深意?
从主观上来说,丰田作为全球领先的主机厂,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过硬的合作伙伴。
小马智行是丰田在中国投资的自动驾驶标的,而 Waymo 则是北美自动驾驶标的。
当丰田的Robotaxi挂着“牛头标”穿梭在加州101公路和广州天河CBD时,这场关于“未来出行”的赌局已进入终局。
左手中国小马智行,右手美国Waymo,丰田用十年时间证明:Robotaxi的iPhone时刻,不是技术的灵光一现,而是车企、科技公司、资本三方用真金白银烧出来的“工业奇迹”。
总之,无人车来也(公众号:无人车来也)认为: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打开地图叫车时,选项会变成:“您要选择丰田-小马智行联合出品的Robotaxi,还是丰田-Waymo联合出品的自动驾驶私家车?”
亲!你说呢?
原文标题 : 左手中国小马智行,右手美国Waymo!全球车企“老大”丰田,自动驾驶搞大事?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