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Uber 40亿“贱卖”自动驾驶业务 一夜梦醒!

2020-12-09 10:11
镁客maker网
关注

Uber做了一场长达5年的“黄粱梦”。

在Uber自动驾驶部门的未来走向上,反转就是如此之快!

在经历过传闻出售、否认出售之后,Uber最终还是做出了“出售”自动驾驶部门ATG的决定,且收购方正是“出售传闻”的另一主角Aurora。

曾估值72.5亿美元,以40亿美元“贱卖”

今天凌晨,“网约车第一”的Uber正式对外宣布,将把旗下自动驾驶部门ATG出售给“竞争对手”Aurora。

据悉,这项交易对ATG的估值约为40亿美元,预计将在2021年第一季度完成。此外,Uber也将向Aurora投资4亿美元,同时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也将加入Aurora董事会。

交易完成后,Uber和ATG的投资者和员工预计将持有Aurora的40%股份,Uber自己将持有26%。

事实上,此次交易于Uber来说,相当于“贱卖”了。

ATG部门的最后一次融资是在去年4月,彼时软银、日本电装公司和丰田联手投资10亿美元,使得ATG的估值达到了72.5亿美元。

不可否认,因为业务开展不顺、疫情影响等因素,ATG的估值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下降了45%左右,但是考虑到过去5年为此业务投入的25亿美元,兼之消耗的5年光阴,40亿美元到底还是“亏”了。

一场做了5年的“黄粱梦”

用“一夜梦醒”来形容Uber的自动驾驶出行梦,还是相当适宜的。

在过去,Uber一直在坚持自己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并借由与车企的合作,基于自己的网约车平台提供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也就是所谓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然而,从2015年正式踏入到现在正式出售,Uber用5年的时间让自己从“黄粱梦”中醒过来——放弃激进,放下身上的部分担子,从此之后只做自动驾驶车队的“运营者”。

在2015年成立ATG的时候,时任Uber CEO的Travis Kalanick曾预计,无人驾驶的Uber车辆将在2018年大规模取代人类驾驶员,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Uber在业务启动一年多之后就对外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队,但在2017年之后,就接到了一连串的挑战:

2017年,谷歌自动驾驶公司Waymo起诉Uber,指控其自动驾驶工程师Anthony Levandowski(创立自动驾驶卡车公司Otto,后被Uber收购)窃取商业秘密。这起诉讼以庭外和解告终,Uber最终赔付给谷歌彼时价值2.4亿美元的股权;

2018年,Uber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的街道上行驶时,意外撞死一名行人,成为首个自动驾驶测试中致人死亡的事件,被称为“世界上第一起自动驾驶汽车致死案”。

自此,Uber在自动驾驶技术测试上开始有所收敛,变得更加谨慎,将测试场地搬到封闭场所。直到前不久,Uber才宣布计划在华盛顿特区和旧金山等地进行道路测试。

然而,经过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早早起步的Uber已经落后于Waymo等曾经的对手,以及诸多新起之秀。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的爆发直接冲击了Uber的主体业务“网约车”,使得盈利能力减弱。为了让公司经营下去,将严重拖后腿、且甚少起色的ATG部门出售,或许并没有那么的令人难以预料。

此外,被出售的部门还有空中出租车部门。

Aurora是谁?曾是ATG的竞争者

知情人士透露称,在收购ATG之后,Aurora的估值将达到100亿美元。而在收购ATG之前,Aurora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ATG的“竞争者”。

成立已有3年的Aurora有着一个“明星创始团队”,里面包括谷歌自动驾驶项目联合创始人兼CTO Chris Urmson、特斯拉Autopilot项目负责人Sterling Anderson以及卡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创始成员之一、Uber认知技术开发前负责人Drew Bagnell。

与多数自动驾驶公司不同,Aurora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在“全堆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从L4级场景出发,为车企提供自动驾驶技术,包括附图、感知、规划与控制、仿真测试等相关硬件和数据存储基础架构。

发展至今,Aurora的“朋友圈”也已经成为豪华配置:投资者包括现代汽车、亚马逊、红杉资本等,合作过的深度客户有大众、拜腾、现代等车企以及亚马逊等有货运需求的公司。

只是有点可惜,在合作结束之后,诸如大众、FCA等客户并没有选择续约,而是投向其他自动驾驶公司的怀抱,包括Waymo等等。

面对这种境况,收购ATG、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是一个不错的新选择。

依据Khosrowshahi所说,未来几年,将让Aurora自动驾驶车辆进入Uber平台,用户可以通过Uber乘坐Aurora的自动驾驶车辆。

于Aurora而言,进入网约车平台将能够加速其自动驾驶方案的商业化。在这种模式中,Aurora将扮演“技术提供方”的角色,至于运营、车辆供应等问题,则交由Uber、车企来负责,这也是当前创企进入网约车、自动驾驶出租车市场的主流做法。

作者:韩璐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智能汽车网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